“隴縣‘邦盛振’藥業,資本雄厚,經營有方,在陜西西府是數得著的大商戶。解放初期,該鋪東家張懋德,熱情扶助地方工業和社會公益事業。抗美授朝期間,他帶頭捐款購買飛機大炮,受到黨和政府表揚。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他最早申請合營,獻出大量錢財,被樹為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典范。……”
1852年(咸豐二年),張懋德的祖父創辦“邦盛振”藥業。
1928年,張懋德(年僅20歲)接管瀕臨破產的邦盛振,與店員“期權與分紅“,各自盡心職守。講原則:貨真價實、薄利多銷,可變通:對缺少資金的店鋪,賒欠批發。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實現扭虧為盈。并在”民國十八年饉“時期(大饑荒,前后5、6年),他開倉賑災。
1939年,邦盛振的資產居隴縣商號之首。
1945年日本投降后,邦盛振資產10萬銀元,成為官吏、士紳獵取的一塊肥肉。
1946年夏夜,搜查邦盛振,張懋德被捕入獄,向縣長、局長“孝敬”銀元4500塊,獲得釋放。他對國民黨政府的不作為、搜刮民脂民膏的行為極為痛恨。動亂時期,貨幣貶值,還要“小心”天災人禍,他只能等待。
1949年7月,隴縣解放(張懋德形容這一時期:太陽趕走了烏云,遍地吹來了春風)。與解放軍多次打交道,發覺他們采購時和藹可親:買貨照價付錢;錢不夠,打欠條,后付清。他對共產黨和解放軍有了好印象。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他被居民選為城關鎮三關殿街建軍撫恤委員會主任、抗美援朝代表,捐出3500萬元(舊幣)。
1952年9月,他被選為國藥業同業公會主任,派人到成都、上海、蘭州等40多個大城市開展購銷業務。資助:娘娘廟煤礦、新隴食堂、光明浴池、隴縣劇團、工商業分攤稅款后的余額。
1954年10月,他被選為工商聯副主任。
1955年,他被選為省工商聯執行委員、省政協委員。同年10月,他帶頭申請公私合營,對工商界震動很大。雖然對“邦盛振的百年基業”有所不舍,但通過學習(毛澤東主席關于社會主義改造問題的講話等),回想解放前后的變化(解放前:各階級剝削民眾、視之為草芥;解放后:黨對困難人群進行幫扶、對民眾真誠相待),認識到:家與國命運共同,走社會主義道路是趨勢。他主動清產核資65萬元給政府,并申請合營。他積極主動的行動對隴縣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起到了帶頭和推動作用。合營后,他擔任了隴縣國藥商店總經理,隨后,又將前人留下的地下儲備交出(給政府):白銀800兩、銀元2000塊、大煙980兩。
1956年12月,他被選為隴縣副縣長(主管教育與衛生)。在任職期間,嚴守黨的政策,廉潔奉公,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對隴縣中草藥材生產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摘自:
《寶雞日報》/《邦盛振藥店:開源節流 靈活經營》_2017年10月1日,作者:張家旗、楊淋壹
《偉大的歷史性勝利》/《張懋德與“邦盛振”藥鋪》_146-151頁,作者:隴縣資改叢書征編小組
《史話隴州》/《我的十年回顧》_365~370頁,作者:張懋德